雷军宣布小米全资造车 科技公司扎堆造车利好行业
消息来得太快,就像龙卷风。3个月前澄清自己没有造车计划,叫大家不信谣、不传谣的小米,现在自己站出来宣布要造车了!
3月30日晚,小米CEO雷军在刚刚结束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:“今天,我们终于迎来了一次小米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,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。”
当日下午,小米已经发布公告中宣布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,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。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,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。小米还在公告中表示,小米CEO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。
11年又迎蜕变 全资造车
雷军在发布会上满怀深情地表示:“过去的两个半月,对我来说是一段极为艰难的日子,因为我们又将迎接一场新的蜕变”,他指的显然是即将开始的造车征程。
雷军对造车的兴趣,最早出现在2013年。那年他曾两次赴美拜访特斯拉CEO马斯克,曾公开表示对特斯拉和电动汽车有极大好奇心。此后的2014年,雷军通过顺为资本参与蔚来汽车发起创立。2016年,顺为资本参与小鹏汽车A+轮融资。2019年,小米高层向雷军建言,2019年底到2020年初,是小米入局造车的时机;顺为资本向小鹏汽车投资5000万美元。
据雷军透露,2021年1月15日,小米董事会建议研究电动汽车前景。在开始的时候他非常抗拒,觉得小米好不容易把手机业务做好,担心造车会分心。但树欲静而风不止,在时代大浪潮前,小米依然开始调研造车。在调研过程中,有很多人拼命劝他造车,当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。但经过了75天的思考,85场业内拜访沟通,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,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,2次正式董事会后,雷军终于今天代表小米正式承认,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。
雷军表示,就在今晚的发布会前小米官微做了个调查,有一两万人参与,92%的人表示他们支持小米造车,会买小米造的车。他表示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,也清楚动辄上百亿投资,三五年才能见效。但现在的小米不是十年前的小米,今天的小米,已经有一点点的积累,是值得大干一场的时候。小米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,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,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,还有1080亿元现金余额。“小米亏得起”,雷军说。
雷军还透露,就在发布会前的两三个小时里,就有很多投资人询问他是否有好的投资机会,但小米依然决定将全资造车。雷军宣布,他将亲自带队,这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,“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,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,为小米汽车而战。”
行业看好小米造车
当一切尘埃落定,最令人好奇的就是小米将如何造车。公告中和发布会上并没有公开很多小米造车的具体信息,在此前的传闻中,有知情人士透露,小米将把汽车组装外包给合同制造商,该公司的智能手机使用的是这种模式。小米依靠富士康等代工厂商制造手机等移动设备。
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判断,手机市场已经进入饱和期,没有更大发展空间,以小米为代表的手机企业必然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,规模化、标准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与手机行业相近,有巨大的发展潜力,是手机企业拓展业务的最好选择,这是大势所趋。
崔东树对小米造车颇为看好,他认为电动汽车在制造端,通过规模化的零部件可以大幅降低成本,在驾驶体验上也更有优势,因此将比燃油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所谓智能电动汽车,实际上电动化比智能化更重要。
然而目前电动化产业链还不够完善,苹果、华为过分偏重智能化,却忽略了电动汽车其电动化造车的本质。小米的加入,可以利用其在在手机领域产业链培育出的核心能力,帮助电动汽车产业链实现低成本、高品质,助推电动汽车快速替代燃油车。
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也颇为看好小米造车,认为小米是在恰到好处时间节点做出了正确的决策。小米的粉丝基数庞大,软硬件生态非常完善,很容易移植到新一代的智能电动汽车上,这是小米的巨大优势。
同时,张翔也指出小米将面临的挑战。首先是没有造车经验,其次入局较晚,特斯拉、蔚来已经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,小米想要开辟一片天地实属不易,前期找车企合作伙伴是不错的选择。未来软件定义汽车,小米最佳路线是聚焦于软件开发、造型、人机互动等核心领域,将底盘和硬件交给代工厂生产。独立开发整车,小米没有如此实力,投资也过于巨大。
科技公司扎堆造车利好行业
事实上,科技企业都在纷纷入局汽车行业。
1月11日,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,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,吉利控股集团成为百度造车的战略合作伙伴。与此同时,苹果、华为、中兴等企业都在发力汽车市场,意欲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成为一方霸主。
随着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发展趋势,智能汽车的这一风口依然盛行,且市场存量空间很大,互联网公司都在争相进入这一领域并快速布局。根据国务院印发的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要求,新能源汽车销量在 2025 年达到新车销售总量的 20%。由此不难看出,近几年正是智能汽车的黄金年代。
张翔认为,眼下的确是各大科技公司入局的好时机,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不成熟,且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受地方政府保护,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并不充分,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特别是,新一代80后、90后、甚至00后的用车群体,思维方式与传统一代截然不同。传统汽车经销商压库严重,市场明显供过于求,而年轻一代对智能电动汽车有另一番理解,他们愿意为了一项新技术和新体验,花几个月时间等待新车下线。面向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新一代用户群体,软硬件生态发达的互联网企业、手机企业大有可为。
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也认为,汽车产业目前正处于变革期,有很多新特点,其中之一就是与科技型产业融合。所以科技公司有进入汽车行业的基础,也有用武之地。可以看到,现在入局汽车行业的科技企业都是各自赛道的佼佼者,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,财务角度增长面临瓶颈,汽车行业千万亿级的规模,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。
任万付看好每一家进入汽车领域的跨界企业,“它们的进入会让汽车行业变得更好,但需要提醒这些跨界企业的是,你的优势可能其他企业也有,汽车业的竞争可能更加激烈,研发、生产、制造、营销、服务等考验很多,赛道很长,这些跨界企业真的做好准备了吗?”
无论如何,科技企业争相在汽车领域发力已经成为趋势。很多人认为,今天造车就像是十年前的造手机,现在的手机战场虽然还没有最后定局,但很多作战经验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依然适用,或许诸多生死题还会在智能汽车赛道中迎刃而解。且看科技企业能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惊喜,欢迎小米汽车入局。(郝文丽)
责任编辑:hnmd003